缺席者的终局,中国经济的“脱虚向实”革命已进入倒计时
核心提示:
互联网巨头的集体缺席绝非偶然。2023年国家发改委召开的6次民企座谈会中,互联网企业仅百度短暂现身一次,而阿里、腾讯等巨头全程缺席。这种系统性排斥背后,是国家对经济病灶的精准诊断
(格祺伟)当2025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合影中,90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与任正非、马云并肩而坐,雷军在角落伏案疾书,而李彦宏、张一鸣、刘强东、黄峥集体“消失”于聚光灯外。这场看似寻常的名单更迭,实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“手术刀式切割”,国家战略已从流量狂欢转向技术攻坚,从平台垄断转向实体突围,从资本游戏转向硬核创新。
流量帝国的黄昏:从“造富神话”到“战略包袱”,互联网巨头的集体缺席绝非偶然。2023年国家发改委召开的6次民企座谈会中,互联网企业仅百度短暂现身一次,而阿里、腾讯等巨头全程缺席。这种系统性排斥背后,是国家对经济病灶的精准诊断。当拼多多的“砍一刀”模式陷入消费降级陷阱,字节跳动的算法沉迷遭遇全球数据主权围剿,京东的物流帝国困于低端内卷,这些曾经的“新经济标杆”正在沦为结构性矛盾的放大器。
更残酷的对比来自资本市场:2024年科创板67%的IPO企业属于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,互联网平台IPO数量归零。政策的天平早已倾斜——宁德时代的每一块电池获得的补贴,都来自对社区团购烧钱大战的抽血,华为5G基站每攻克一个海外市场,都在稀释TikTok遭遇封禁的阴影。
硬核竞技场的“新入场券”:技术话语权决定政策话语权,座谈会席位本质是政策资源的“定向分配器”。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凭四足机器人拿下全球70%市场份额,智昌集团的蜂群机器人正在颠覆智能制造,科达自控的智慧矿山系统让中国首次掌握矿业数字化标准——这些“隐形冠军”的崛起,标志着中国经济的价值坐标系已完成重构:万亿市值不如一项“卡脖子”技术突破,十亿用户抵不上一张国际专利证书。
即便是参会的互联网“幸存者”也显露转型焦虑:马化腾不再谈微信生态,转而强调“全真互联网”底层技术;雷军的笔记本上写满新能源车三电系统参数;连马云都从电商教父变身农业科技布道者。这场被迫的“变形记”揭示铁律:想要政策礼遇,先交技术投名状。
政策红利的“精准滴灌”:国家意志的算力革命。发改委2023年建立的“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”已暴露筛选标准:6场座谈会30家参会企业中,24家属于高端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领域,而互联网企业仅占2席。这种“歧视性优待”背后,是资源配置的深层逻辑变革。当美国芯片法案锁死7纳米制程,欧盟碳关税狙击中国制造,靠用户时长收割广告费的模式,根本无法支撑大国博弈的算力消耗。
政策工具箱正在系统性重构:科创板设立“硬科技”上市绿色通道,地方政府将数据中心用地指标向算力芯片企业倾斜,国有资本集体涌入量子计算赛道。那些仍沉迷于“数据殖民”的企业,不仅失去政策扶持,更可能被列入“低端产能”清理名单。
没有永远的巨头,只有永恒的突破当字节跳动还在为TikTok听证会疲于奔命时,华为的星闪技术已拿下全球物联网通信标准;当百度文心一言艰难追赶ChatGPT时,科大讯飞的医疗AI正接管3000家县级医院诊断台——这场缺席风暴的本质,是经济达尔文主义的残酷实践。国家需要的不是会“砍一刀”的流量操盘手,而是能“捅破天”的技术破壁人。互联网巨头们若不能将算法代码改写为科技密码,终将成为中国经济“脱虚向实”革命的历史注脚。
(本文观点综合自政策分析与企业调研,引用数据及案例来源于网络)

-
30 红石村红色文化永放光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