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营企业座谈会的“冷”与“热”:政策承诺与现实困境的撕裂

2025-02-18 14:25 新热评

(格祺伟)2025年2月17日,一场被市场冠以“最高规格”标签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与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响形成鲜明对比,但民营企业的现实困境与政策承诺之间的鸿沟,却在欢呼声中被悄然掩盖。这场座谈会,究竟是民营经济的“强心剂”,还是又一次口号大于行动的“画饼”? 

政策信号的热烈:从“自己人”到“新质生产力” 

此次座谈会延续了2018年以来的传统,高层再次强调“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”,并提出聚焦“新质生产力”的产业升级方向,明确支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。与以往不同,此次参会企业名单中,华为、宁德时代、宇树科技等硬科技企业占据主流,而房地产企业则几乎“隐身”,仅作为旁注被提及。这一调整被解读为政策对“脱虚向实”的坚定转向——从依赖土地财政转向科技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。 

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迅速,座谈会次日A股成交量逼近2万亿,科技板块领涨,恒生科技指数创历史新高。李大霄等市场人士更是高呼“中国核心资产崛起”,将座谈会视为“股市春天的序曲”。 

现实困境的冰冷:融资难、准入壁垒与房地产的“冰河时代” 

然而,政策的暖风未必能融化现实的坚冰。尽管座谈会提出“优化融资环境”“打破市场准入壁垒”,但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痼疾并未因此消解。以房地产行业为例,民营房企市场份额从70%骤降至不足50%,恒大、碧桂园等头部企业深陷债务危机,而座谈会上对此仅以“一视同仁”轻描淡写,缺乏实质性纾困措施。这种选择性忽视暴露了政策导向的矛盾:既要依靠科技产业“开新局”,又难以割舍对传统经济支柱的依赖。 

更值得警惕的是,政策落地效率的滞后性。2024年提出的“新质生产力”概念,虽在2025年座谈会被进一步强化,但数据显示,民企研发投入占比虽升至75%,却仍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不足、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瓶颈。一名地方企业家在长顺县座谈会上直言:“政策文件越厚,执行链条越长,最后落到企业头上只剩一纸空文”。 

地方实践的“温差”:县域经济的狂欢与困局 

在中央高调表态的同时,地方层面的民营经济生态呈现两极分化。例如,贵州长顺县通过“顺心办”服务平台吸引投资,推动GDP突破百亿,但其发展仍依赖传统工业和低附加值产业;独山县则试图以“龙洞产业园”等项目打造新兴产业集群,却因历史债务问题步履维艰。这些案例折射出县域经济的共同困境:政策口号与产业基础脱节,招商承诺与资源禀赋错配。 

地方政府的“运动式亲商”更值得商榷。某县领导在座谈会上要求“逐项梳理企业建议”,但企业反映“问题年年提、年年无解”。这种“台账式管理”暴露了行政体系的形式主义顽疾:将“解决问题”异化为“记录问题”。 

民营经济的“希望”需要更多制度性保障

此次座谈会的积极意义不容否认,但其能否成为民营经济的转折点,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,一、政策工具能否突破“文件治国”惯性?座谈会提出的融资支持、市场准入改革等举措,需配套细化法规和问责机制,避免沦为“政策白条”。 二、地方政府能否摆脱“GDP锦标赛”思维?当前县域经济仍将“招商引资数量”而非“企业生存质量”作为考核标准,导致重引进、轻服务。三、民企自身能否跨越“投机依赖”?部分企业长期依赖政策红利和资本炒作,缺乏核心技术积累。若不能借势完成转型升级,终将被市场淘汰。 

从“信心喊话”到“制度突围”!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,是政策善意的体现,但善意不等于效能。中国民营经济的真正春天,需要一场从口号到行动、从文件到制度、从短期刺激到长期生态建设的深层变革。当“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”不再是一句政治修辞,而是司法平等、产权保护、竞争中性等制度设计的真实映射时,民营经济才能真正成为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的脊梁。 

(本文观点综合自政策分析与企业调研,引用数据及案例来源于网络)

责任编辑:王子浩
中国新报新闻报料:cnnmnews@163.com
中国新报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京ICP备2024097673号-1

Copyright @ 中国新报网

2024-2025.All Rights Reserved